[1]李培杰,王佳,李伟之,等.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急性肝损伤修复中的作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7,(06):702-705.
点击复制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急性肝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分享到:

《陕西医学杂志》[ISSN:1000-73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17年06期
页码:
702-705
栏目:
基础研究
出版日期:
2017-06-3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李培杰王佳李伟之马富权郭雯莹齐丽薛挥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关键词:
肝细胞药物性肝损伤脐血干细胞移植大鼠
分类号:
R575
摘要: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途径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功能及组织的修复作用。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4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地分为四组,每组11只:正常组(N组)、单纯移植组(NT组)、损伤组(I组)、移植治疗组(IT组)。I组和IT组在移植前24h腹腔注射50%CCl4溶液(3ml/kg),N组、NT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24h,使用DAPI标记第3代hUCBMSCs,NT组、IT组大鼠经外周静脉途径移植入(56)×106个hUCBMSCs,N组、I组大鼠注入1ml生理盐水。在造模前、造模后24h,移植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收集血清检测ALT和AST;移植后第3天、第7天,各组分别处死3只大鼠,第14天处死剩余大鼠,取肝脏组织行病理染色及冰冻切片,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以及hUCBMSCs在肝脏内的迁移定植情况。移植后第14天,取IT组和NT组的肝脏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肝脏中人源性肝细胞特异性抗原(HS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24h,I组和IT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与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损伤组(I)相比,移植治疗组(IT)的肝脏病理学损伤恢复速度明显加快,移植后第14天接近于正常。无论在移植后的第3天、第7天还是第14天,IT组蓝色荧光标记的细胞数均多于NT组(P均<0.05)。在移植后的第3天,hUCBMSCs主要位于汇管区的周围,第7天和第14天主要定植于肝实质中。移植后第14天,IT组、NT组大鼠的肝组织中均可见红色荧光标记的人源性肝细胞特异性抗原(HSA),IT组的阳性细胞数(35±7.3)个明显多于NT组(7±3.4)个(t=1.377,P<0.05)。结论:肝脏受损后形成的微环境能够促使hUCBMSCs向受损肝组织中迁移、定植,并诱导其横向分化为肝样细胞来修复肝脏功能及组织。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海霞,刘景萍,梁永平,等.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血管生成相关性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07.
[2]张慧贤,马向明,付庆江,等.肝细胞癌患者血清IL-17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94.
[3]李国辉,陈任安,王文清,等.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预防血液肿瘤化疗相关肝损伤多中心临床协作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6):787.
 LI Guohui,CHEN Renan,WANG Wenqing,et al.A multicenter study of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injection to prevent liver injury induced by chemotherapy i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2019,(06):787.
[4]曾胜澜,梁健芬,邢俊娥,等.铁死亡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陕西医学杂志,2024,(12):1718.[doi:DOI:10.3969/j.issn.1000-7377.2024.12.027]
 ZENG Shenglan,LIANG Jianfen,XING Jun'e,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of ferroptosis i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2024,(06):1718.[doi:DOI:10.3969/j.issn.1000-7377.2024.12.027]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