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玉亮,龚冠闻,江志伟.如何控制术后炎性肠梗阻的“蝴蝶效应”—以肠瘘术后为例探讨[J].安徽医药,2022,26(3):544-548.
[2] 张海鹏.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手术治疗45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3):340-341.
[3] 赵鹏举,艾可为,杨兴广,等.NLR检测联合腹部CTA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22,51(22):3859-3863.
[4] 甫拉提?吐尼牙孜,阿美娜?艾合买提,艾克热木?玉素甫.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1):2326-2328.
[5] 张小雷,白峰,李倩倩.通腑消阻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老年性肠梗阻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1,42(8):1053-1055,1059.
[6] 汪广兵,赵腾府,王耀光,等.术前血清IFABP、D-D、PLR、PCT联合检测早期预测小儿绞窄性肠梗阻的价值[J].海南医学,2021,32(13):1673-1676.
[7] 蒋琴,蒋文军,刘文英,等.急性肠梗阻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白细胞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1):1433-1436.
[8] 胡东来,舒强,陈青江,等.D-二聚体联合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预测小儿绞窄性肠梗阻的作用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9,40(8):713-718.
[9] 吕云福.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J].腹部外科,2009,22(1):16-17.
[10] 都基权,焦健,许韫,等.高分辨率CT检查在以肠梗阻为主要表现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20,60(9):86-89.
[11] 赵冰冰,贾玉石,孙瑞,等.超声联合X线、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21,55(1):97-100.
[12] 肖金海,邢文建.MSCT与腹部X线摄影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3,33(5):910-912.
[13] 董军强,郭宁.64排螺旋CT静脉血管造影在小肠梗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6):751-754.
[14] 张展志,张骁玮,朱乾坤,等.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恶性肠梗阻的疗效对比[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0,23(12):1206-1210.
[15] 程威,黄雨桦,王剑,等.影响癌性肠梗阻病人预后的多因素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2022,27(4):340-345.
[16] 刘永,王冲,王翠.新斯的明与大承气汤灌胃治疗老年肠梗阻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21):2314-2317.
[17] 吴天军,王光,朱理珂,等.小檗碱调节肠道菌群佐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32例分析[J].安徽医药,2020,24(7):1457-1460.
[18] 程艳丽,薛颖.高压氧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脑梗死昏迷病人41例的疗效[J].安徽医药,2022,26(7):1429-1432.
[19] 季乔雪,王成阳,余晓琪.新加黄龙汤防治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炎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2):26-30.
[20] 李旗,田福玲,郭振宇,等.浮针疗法对轻中度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敏感性、胃肠动力、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9):1111-1115,1130.
[21] 王天鹏,蒋成行,胡升安,等.联合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D-乳酸及D-二聚体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2020,41(21):2205-2208.
[22] 陈亚欧,钱春霞,朱金伟,等.动态监测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对重度胃肠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失败的预测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22,42(9):753-759.
[23] 王晖,苏晓丽,戴维.急性肠梗阻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时机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5):609-611.
[24] 张剑,徐俊,洪丽华,等.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二胺氧化酶在绞窄性肠梗阻大鼠体内与肠管损伤的相关性[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21,15(6):598-602.
[25] 吕大伟,袁晓玲,李蓉,等.降钙素原及乳酸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中与肠缺血的关系及对缺血可逆性的预测价值[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7):830-833.
[26] 张家赫,史佳琪,陈章健,等.基于人消化道微生态体外模拟系统观察纳米二氧化钛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4(3):468-476.